
計劃簡介

為加強香港年輕一代對傳統中國藝術文化的興趣和認識,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辦的「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於2018年展開,感謝學界過往3年來對本計劃的鼎力支持和參與!
本計劃將從現今生活中尋找與傳統中國藝術文化相關的種種「痕跡」,發掘饒富現代意義的記憶。承接上一個階段培育學生傳統藝術文化的價值,新一屆計劃現名為「賽馬會『敲敲記憶』藝術科技及文化教育計劃」,進一步發展以回應更廣闊的學習需要,提升元素包括計劃將於全港 18 區選取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選題,以生活化和富趣味的例子作為切入點,開創一系列以地區及歷史文化為題,結合大眾交通運輸和擴增實境(AR)技術的學習旅程。
與此同時,新一屆計劃將延續「器物」、「建築」和「繪畫」三個主題工作坊及「桌上校園」、「遊山水」多媒體展示活動,結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繼續培養學生藝術創意、美學欣賞能力和德育發展。期望透過一系列生動、多元的藝術教育活動,讓學生和普羅大眾探索現今生活、傳統中國藝術中收藏的「記憶」,感受中國文化的趣味。
有關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詳情,請瀏覽 www.cnc.org.hk
三個主題
本計劃工作坊以靈活、有趣和現代為特色定位,分成三大主題:
主題一
器物
生活周遭的器物除了功能之外,更充滿着各種各樣的「記憶」。器物的材質、造型、紋飾等都是記憶的痕跡,記錄着器物出現的原因、製造的過程、應用的歲月。從傳統的器物(包括博物館的藏品例子)到今天的日常用品出發,以互動和創作的方式,探索器物背後蘊藏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價值,培養學生創意、美學欣賞能力和德育發展,成為學生與傳統藝術建立關係的第一步。

主題二
建築
記憶可以捧在手,更可以走進去。居所記下家人如何在自然中安頓,花園記下各種想像,不少歷史建築更記下重要的意義。建築是我們成長的重要空間,也是值得深思的文化遺產。古今中西的建築風格,組合成我們身處的城市,既可以感受學習,也是啟發創作的泉源。

主題三
繪畫
最後一個階段從照片、圖畫切入。「有人物,在山水裡,看花花鳥鳥」其實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濃縮發展史。從魏晉出現以人物為主體的繪畫,至唐宋元的文人表達內心世界的山水畫,到後來宋元明清的花鳥畫,探索當中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