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繪畫教材套

記憶可以畫下來

網絡和手機讓創造和觀看圖像變得方便普及,不同的主題只要一按就能拍下分享,昔日則需要透過一筆一劃繪畫下來。

「有人物,在山水裏,看花鳥」其實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濃縮發展史,這些主題記下了客觀世界和內心情感,還有畫家與工具合作的種種心思,讓我們在創作和欣賞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尋找自己。

L1.JPG

1. 有人物

​  教學重點​

  • 繪畫創造虛擬世界,動人的手法眾多,畫家在當中找到自由的天地,無論畫家和觀眾,都需要「發現的眼睛」。

  • 人物畫記下的不只是外觀,更記下畫家對人的看法。

  • 透過畫作認識人物畫所記下被推崇的模範,對自己的感嘆,對世人的關懷。

  • 藉着欣賞人物畫,鼓勵同學發掘值得學習的做人價值。

​  藝術及文化知識​

  • 透過古今的繪畫例子,認識畫家如何以畫作記下發現,創造虛擬世界。

  • 透過香港藝術館藏品,從主題、構圖、色彩、繪畫手法和媒介等分析不同畫作的動人之處。

  • 以不同朝代的經典人物畫為例,認識當中記下畫家對人的看法、所表達的精神和感受的寄托。

  • 透過自畫像認識自己的外貌特徵、性格特質,並記下理想中的自己,發掘欣賞的價值。

​  重點活動

  • 動人之選(評賞)

  • 認識自己 欣賞別人(繪畫、資料搜集)

L2.JPG

2. 在山水裏看花鳥

​  教學重點​

  • 山水畫是畫家遊歷山水的精選剪輯,讓人可以隨時重遊。

  • 當中記下不同時代的特色、畫家的內心世界和理想天地。

  • 花鳥畫記下畫家在動植物身上所發現的生命力,更把嚮往的目標和價值寄托在這些畫作。

  • 藉着欣賞人物、山水和花鳥畫,讓同學明白天地萬物與我們分享共通的價值,理想的世界其實可以親手創造。

​  藝術及文化知識​

  • 以東晉《洛神賦圖》和隋代《遊春圖》為例,認識中國畫中的人物與山水的比例。

  • 從唐代、五代、宋代和元代的歷史背景,認識山水畫記錄了畫家對自然的發現和感受、所反映的心境和理想的世界。

  • 透過元代趙孟頫繪畫的馬匹和宋代花鳥畫,認識畫家對動植物的細緻觀察和發現的生命力。

  • 從香港的動植物中尋找靈感,設計印章,寄托嚮往的價值。

​  重點活動

  • 假如我在山水(繪畫)

  • 看畫1:1AR(AR體驗活動)

  • 印章言志(印章設計)

L3.JPG

3. 用筆記

​  教學重點​

  • 線條除了勾勒事物的輪廓,更可以記下所用的工具、用筆的運動、節奏,甚至畫家的心情、性格。

  • 在傳統中國,寫字繪畫都用毛筆,兩者的記憶互相滋養。

  • 透過畫作,欣賞前人如何在靜止的平面上記下動感、立體感、質感,甚至本來看不見的情感。從中學習對工具最大的尊重,就是把它發揮到淋漓盡致。

​  藝術及文化知識​

  • 透過書法例子和書寫活動,體驗把情感轉化成筆觸的過程,培養細緻觀察事物的敏銳度。

  • 以不同時代畫家繪畫的「墨竹」為例,認識寫字和繪畫筆法運用的共通趣味,豐富欣賞層次。

  • 透過敦煌石窟壁畫例子,認識以線條表達立體感。

  • 透過香港藝術館藏品,認識不同畫家的「皴法」例子。

​  重點活動

  • 我手寫我心(設計)

  • 立體感(繪畫)

  • 發現線索(紀錄、繪畫)

L4.JPG

4. 着墨彩

​  教學重點​

  • 認識色彩和顏料蘊藏豐富的個人、自然和文化記憶。

  • 認識傳統中國繪畫在色彩上的演變,主要是由濃艷走向清雅,由設色走向水墨。

  • 學習古人從周遭發現色彩的靈感,從而豐富創作的內涵。

  藝術及文化知識​

  • 透過搜尋生活中可製成顏料的材料,製作能記下感受、聯想和記憶的顏料,並進行創作。

  • 透過認識北宋《千里江山圖》和元代《鵲華秋色》中的顏色,應用並體驗傳統畫作的色彩效果。

  • 認識「不貴五彩」,畫家透過水與墨的調節,例如濃、淡、濕、乾,探索當中的取捨和物象的內在精神。

​  重點活動

  • 重拾顏色的記憶(創作)

  • 着色香港(填色)

  • 香港特「色」(紀錄、創作)

L5.JPG

5. 放位置

​  教學重點​

  • 繪畫的構圖決定元素意義,畫幅影響放法與看法。

  • 欣賞傳統中國畫如何剪貼時空,透過筆墨元素,佈置空白,以含蓄的手法收藏主題,組合成畫作的動靜氣氛。

  • 藉着構圖和畫幅主題,認識到元素不只是獨立存在,互相發揮的重要。含蓄其實是基於深刻認識,才能自然流露。人生如同畫卷,靈活調動,開展美好的「圖畫」。

​  藝術及文化知識​

  • 透過設計《洛神賦圖》元素的位置、大小、角度,體驗如何以「構圖」(在中國傳統稱為「章法」、「佈局」或「經營位置」)去決定元素意義,突出主題。

  • 認識中國畫的不同畫幅,包括:「長卷」、「立軸」、「扇面」和「冊頁」。

  • 以唐代《唐人宮樂圖》和五代《韓熙載夜宴圖》為例,認識傳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繪畫技法。

  • 認識傳統中國畫的「三遠法」。

  • 透過不同時代的畫作例子認識「留白」的繪畫方式。

​  重點活動

  • 假如我是藝術館設計師(設計)

  • 畫謎藏(繪畫)

  • 如果有山水VRAR(VRAR體驗活動)

L6.JPG

6. 記共鳴

​  教學重點​

  • 優秀的畫作除了記下畫家的心靈,往往也記下觀眾的共鳴。「共鳴」可以跨越時空。在傳統中國畫,流傳和欣賞的痕跡,往往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成就跨時空的集體創作。

  • 透過不同例子,認識畫作中的印鑑、題跋,鑑藏家的收藏,還有「臨、摹、仿」這些繪畫手法,和古今的修復故事。

  • 鼓勵同學透過畫筆認識畫作,記下深刻的體會,珍惜每一幅來之不易的繪畫,一同發現當中的美好世界,和前人留下美好世界的有趣辦法。

  藝術及文化知識​

  • 透過唐代《五牛圖》,認識歷代名家留下的題跋和清代乾隆皇帝留下的印鑑。

  • 以清代收藏家顧文彬和他編纂成的《過雲樓書畫記》為例,認識優秀的鑑藏家須具備良好的學識和藝術修養,「收藏」是一種「文化認知」的行為,逐步建立成文化傳統。

  • 從北宋《清明上河圖》和敦煌莫高窟壁畫《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認識文物修復需要專門的技術和尊重的態度。

  • 透過臨摹明代《桃花源圖》,體會用筆來認識作品的過程,歸納感受,記下題跋。

​  重點活動

  • 臨摹桃花源(臨摹、AR體驗活動)

  • 今天的桃花源圖(繪畫)

導師手冊
Cover.JPG

一冊,共六個單元。提供詳細教學流程及參考資料,老師可按學生需要,靈活選取應用。

電子書及工作紙
Web_teachingmaterials.png

共有三套電子書及三套工作紙,供學生使用,有助課堂討論及分享。 

第一課:《動人之選》電子書

第一課:《人像畫》工作紙

第二課:《印章言志》活動說明

第四課:《着色香港》電子書

第四課:《香港山水圖》工作紙

第六課:《桃花源圖》電子書

第六課:《記桃花源》工作紙

教學簡報(PPT)
Web_teachingmaterials3.png

各單元一份,共六份。

以圖像及動畫短片輔助老師講解。

第一課:

第三課:

第五課:

第二課:

第四課:

第六課:

多媒體應用程式
Web_teachingmaterials2.png

共有兩個擴增實境及一個結合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互動體驗程式,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Painting_App_icon.png
​《看畫1:1AR》

第二課

Dreamworld_App_icon.png
《如果有山水VR.AR》

第五課

Neverending_App_icon.png
《記桃花源AR》

第六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