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掌上02_paperB-trim.png

結集與教育息息相關的傳統建築

展示古人如何透過建築,教育傳承

世界各地因應疫情而停課,大家留在家中,上學變成上網,對師生、家長造成甚麼影響?學校,作為一個實體的教學空間,到底有甚麼價值和意義?當我們都「看不見校園」的時候,讓我們透過這個「掌上校園」展示模型,回顧古今與教育相關的建築空間,發掘當中收藏的意義,啟發今天的教育空間。

掌上08_書室_Paper(trans).png

​以詩句、格言裝飾教學空間,處處提醒「修身齊家」的學習目標。

掌上web-banner_藏書閣01C.png

古代圖書館,以磚石建厚牆,開窗通風, 防火防霉,保護書籍,累積知識。

浙江寧波天一閣

建於一五六一至一五六六年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紫禁城文淵閣也參考它而興建。面闊六間(兩柱為一間),為罕見的偶數(屬陰),有剋火的意思。閣前水池相傳與月湖相通,確保水源充足,以防備火災。

掌上web-banner_文昌塔01.png

改善風水,保佑子孫學業進步、考試順利。多由民間集資興建,寄託着大家對「興文運」的期盼。

元朗屏山聚星樓

用青磚砌成的六角形塔樓。是香港唯一現存的古塔。據鄧氏族人相傳,原為七層,可惜經歷兩次颱風被吹塌,餘下三層。

掌上web-banner_惜字亭01.png

文字由聖賢所創,知識可貴,不容輕視。在這裏集中焚化書寫過的字紙,學習尊重、珍惜、感激。

九龍寨城敬惜字紙處(已拆)

造型較特別,跟常見的塔型不同。建築內有「墨緣」及「壽」字石刻,今在寨城公園展覽廳內仍可見。

掌上web-banner_祠堂01.png

教育就像一場接力賽,祭祀前人,回顧他們的成就,激發志氣,訂立更遠大的目標。

元朗屏山鄧氏宗祠

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祠堂內安放不少匾額,展示族人的光輝歷史。前院鋪紅砂岩甬道,顯示鄧氏曾有族人身居重要官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