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最新消息

  • Facebook
  • Instagram

5 / 2019554

看得見的記憶──竹器工藝

(2019年5月18日)

講者: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何兆基博士

 

竹器承載了物料特性、匠工技藝及用者體會等等「看不見的記憶」。在專題課堂中,何博士分享了「竹工二十四字缺」,嘗試以簡單明瞭的關鍵字整理了由竹材變成竹器的「備材開料、造形構作、器表修飾」三大過程。

活動的下半場,參與者透過分組活動親身體驗各式竹器的特質,並討論分析竹器的製作工藝,由此了解竹器中人工與自然的關係。

5 / 2019

看得見的記憶──茶具

 (2019年5月3日)

講者:茶具文物館館長 林雪虹博士
 

茶道,即人對待自然的生活態度,當中融合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自然灑脫和佛教的空靈淡雅,配合各式精美茶具,記住了各種「看不見的記憶」。

活動當日,參加者先透過由國家一級茶藝技師梁藝桐小姐進行的茶藝演示和品茗環節親身體驗茶藝之美。其後,林館長帶領參加者了解中國茶道的歷史及各朝代的泡茶器具,以及分享茶具在應用上的藝術文化特色。林館長還帶來了數件個人藏品供參加者仔細觀賞分析,以加深對茶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1 / 2019

社區巡迴展覽系列

愉景新城「全家福」展覽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社區巡迴展覽,將抽取整個藝術教育計劃的精華,以互動的形式分別在全港12個地點展示,與市民分享器物盛載的文化、社會及個人記憶。首站主題「全家福」於1月14至27日在D-Park愉景新城展出,觀眾可透過全盒食物了解當中所盛載的各種幸福盼望,也可了解賀年祝福字句中的器物痕跡。

10 /2018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

藝術教育計劃外展工作坊

走進小學校園

在「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一連串的豐富活動之中,以高小與初中學生為對象的外展教育工作坊率先開展。在十月份,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開始走進小學校園,透過有趣的創作活動和遊戲,與同學一起把難忘的一天變成創作,發掘器物收藏的故事,更嘗試當館長選藏品。利用實體和虛擬的教材,尋找「看得見」的器物背後收藏的「看不見」記憶。

5 / 2019

看得見的記憶──家具

(2019年5月17日)

講者: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運用榫卯技術的傳統中國家具收藏着對生活、文化和藝術的記憶。在專題課堂中,馬先生講解中國的坐具發展及坐姿所表達的身分態度;及後從解讀椅子的木材和榫卯技術的過程中分享不同坐具的造型。

活動的下半場,參與者透過分組活動親身嘗試組合榫卯的各種模型,思考並感受當中的巧妙和工匠的用心。

4 / 2019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外展教育工作坊現已正式接受報名!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外展教育工作坊(第二階段)已正式接受全港學校報名。

第二階段計劃將於2019年10月正式展開,並將以「器物」和「建築」為兩大主題,

透過互動和創作的方式,探索背後蘊藏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價值,培養學生創意、美學欣賞能力和德育發展。課程內容配合視藝、中文、文化、常識、跨學科等不同科目,連繫生活,提高學習興趣。

 

現誠意邀請全港中小學報名參與。

 

詳情請參考報名表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3998 3151/92210421向李小姐查詢。

下載報名表格: 

小學    (1.3MB)

中學 (1.3MB)

1 / 2019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

藝術教育外展工作坊走進中學校園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由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期望透過一系列生動和多元的藝術教育活動,讓同學探索「記憶」與現代生活及傳統中國藝術之間的關係,輕鬆感受中國文化的趣味。新年之始,「看得見的記憶」工作坊正式進入中學校園,讓同學透過器物探索季節記憶、用AR技術照出盛載的心意和祝福,感受傳統文化可以和日常生活如此接近。

10 / 2018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

藝術教育計劃開展

為加強香港年輕一代對傳統中國藝術

文化的興趣和認識,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辦的「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於2018年正式展開。計劃結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及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

開發適合高小及初中的傳統中國藝術

文化教學課程、舉辦教師工作坊、

多媒體流動展示及設立網上平台。

讓大眾透過更多元、現代和親和的

方式接觸傳統中國文化。

5 / 2019

看得見的記憶──香港歷史文物

(2019年5月11日)

講者:古物古蹟辦事處 館長(教育及宣傳) 孫德榮先生

器物記下人類的創造,歷史文物更是反映了各時代的特徵。

在專題課堂中,孫館長先為參加者講解香港文物保護工作及相關條例,其後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香港文物探知館部分館藏的考古出土過程。文物探知館藏品多樣,不論是貨幣、陶罐、紡織品、竹席殘片、牙璋、石璋、石鉞,都展示了當時的生活方式和歷史故事。

4 / 2019

學校流動展覽之「小小導賞員」

自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學校流動展覽正式啟動後,今年三月有幸來到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鄭任安夫人千禧小學與全校師生一同分享。

 

學校流動展覽其中的重點內容,既介紹「器物」相關的中國文化,還建立一個集體回憶的平台──「回憶多寶格」,全校學生都可以把充滿記憶的物件拍攝下來,把它們如同多寶格那般陳列在影像展板上,期望每所學校、每個展覽都有着專屬的「看得見的記憶」,師生們皆能樂在其中。

 

為了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展覽期間學校除了參加本計劃的導賞服務外,更鼓勵小六的學生擔當「小小導賞員」,與初小學生講解展覽各個部分的內容。他們一面學習,熟悉展品與內容的關係,還要把知識吸收轉化,再帶領師弟、師妹遊展覽和導賞,真不容易呢!希望擔任過小小導賞員的同學,在吸收和分享的過程中,對於展覽的內容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是次展覽得學校的支持與配合,使「小小導賞員」順利進行,與展覽的「器物」主題「加以善用」互相呼應,讓同學從中獲益,為本計劃更添意義!

11 /2018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FacebookInstagram專頁啟動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正式開設Facebook 及 Instagram﹗

 

歡迎follow 我們的Facebook 及 Instagram,緊貼最新的活動資訊,

一起來發掘記憶跟身邊物件的密切

關係,探索看得見的記憶世界﹗

Facebook Link

Instagram Link 

bottom of page